1955年,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授予将帅军衔,这场“点将”风波可谓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事。可您知道吗?在这场军衔大派送中,曾经手握60万国民党大军的傅作义,反倒一枚军衔也没分到!这不是段子,而是历史,难道他起义后没立功?还是有比他更能打的?还是另有隐情?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,傅作义错失军衔背后的故事——有些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。
都说成王败寇,可解放战争后,国军将领“翻身”真不少,陶峙岳、董其武这批人,不但没“失业”,还在解放军里当上了大将军长、兵团司令。有人愤愤不平:傅作义带兵多,立功劳大,建国立业咋反而被晾起来了?有说重返军队难服众的,也有说他自愿淡出,真相到底是什么?别着急,门里究竟有多少猫腻,慢慢往下看。
解放战争末期,局势铁板一块。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,眼看风向不对,结果不是被“请进来”,就是“自己走进来”。比如陈明仁、董其武、陶峙岳,带着部队一起倒戈,换了块门牌,照样千军万马,人民军队照单全收。辽宁的曾泽生,虽然资历浅,但参加了辽沈战役起义,加上抗美援朝时有出色表现,被评为中将,说明“投诚”的将领,只要表现好,党委信任分分钟拉满。
老百姓聊起来,也觉得“归正有功”,不再追究“谁跟谁打过仗”,只要真心倒戈就是咱自己人。毕竟,那个年代大家的命运都悬在一根细线儿上,多一个聪明人掌舵,多一份安稳。不过傅作义不一样,他不是一般的“归顺将领”,而是当年北平一战的主角,60万人马的大统帅。有人猜,他的“待遇”自然不会低,可这回反而一个军衔也没有,到底卡在哪里?
事情看起来好像平静顺利,其实内里风高浪急。1955年,军衔评定标准明确,按资历、功劳、革命历史评定。红一代元帅不用说了,那是人民军队的领头羊。大将、上将中,绝大多数都得有红军、八路、新四军背景,都是和新中国一起打拼出来的老将。傅作义出身黄埔,国民党二级上将,倒戈虽然立大功,可在共产党元老、资深将领眼里,这“进门”时间实在太晚。
评元帅那更别想,元帅是“自己队伍的带头人”,得是在抗日、解放、建国一路拼到底的老红军。大将?仔细一衡量,军衔只有10个名额,像王震、张宗逊、萧克这种本家嫡系都不够格,给一个“后进生”,谁也说不过去。上将?毛主席一句话定了调:“宜生授上将,这是委屈,也是太委屈。”你想想,人家傅作义一手指挥60万兵马,哪能和身边小弟对等?董其武当年是他副将,给人家俩平起平坐的上将军衔,傅老觉得脸上挂不住,军内外都觉得“怪”。
这时候,反方声音来了。有些观点就认为,傅作义虽有功于北平和平解放,但历史包袱太重,曾经还跟八路军“硬刚”不下少少,怎么能和新中国的“自家人”相提并论?再说,革命路上的大风大浪,傅作义并没经历,作用再大也只能算“助攻”,不是主攻。所以,授予军衔,反而会引起一堆争议,既违了规矩,也寒了自家人的心。
老百姓的看法也五花八门。有人说“不怕贼偷,就怕贼惦记”,万一老傅再有什么想法,是不是麻烦更大?可也有人觉得,人家能弃暗投明,光是这份担当就该表扬,不给军衔,难免寒了人心。傅作义自己倒很通透,他内心其实明白,过去带兵打仗打出来的威望,远不如新中国的新革命背景来得硬气。
于是,中央最后定了个“傅作义方案”:干脆不授军衔,由政府高官岗位养老;至于“国防委员会副主席”那算荣誉头衔,不挂军队编制,既留了面子,也避免了军内的不服。这个模式后来也成了解决有类似经历“重量级”归顺人物的通道。像程潜、李宗仁这些曾经的“大腕”,要么无职闲居,要么仅挂荣誉称号,都没再踏足军界。
正当社会以为傅作义没授军衔“是上面意思”时,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。中央派出了分量极重的周总理跟傅作义当面沟通,本意是想做做思想工作,顺便解释下“为啥不给你评军衔”。结果傅作义一点都不矫情:“中央怎么安排我都支持,我不争那个名。”这表态出乎所有人意料,也彻底打消了中央的后顾之忧。
大家恍然大悟:原来傅作义对待“转行”这事儿,是彻底放下了。要知道,他加入新中国时,马上调任水利部部长,天天忙着修条河、建个坝,踏踏实实做起了百姓管家。他更要淡化“旧身份”的光环,塔古庙烧旧香的日子不再有,心里只想把河流治理好,不再照老路走。傅作义的这种转身,既给中央省了大麻烦,又成为其他归顺高层的“榜样”。这种“傅作义模式”,既体面又有距离感,谁说不是一种高明的聪明?
历史真相一揭穿,才发现原来前面的“委屈”“难堪”全是假象。傅作义根本不稀罕军衔,甚至有意与当年老部下、老战友拉开距离。他知道:新中国讲究“江湖规矩”,光有兵变一战的功劳,不如踏实干好当下的事,“进则优则仕,退则安养老”,身段要灵活。
看起来一切尘埃落定,看似四平八稳,内外其实倒也留了不少“后遗症”。一方面傅作义没拿军衔,确实保住了他自己的体面,中央领导也避免了评衔环节的内斗和“难服众”的麻烦,但另一方面,“重臣归附”这一模式也做出了妥协——未来类似情况,怎么评判标准?
另一层风浪渐起。傅作义没军衔,那他的老部下兵分几路,有的继续升迁,有的灰心丧气。老百姓眼里,他的“身份认同”还是有点难捏。原国军出身的一批干部,也难免心理落差大。更别说城里茶馆、胡同口,常有“起义不如提前革命来得实在”“历史恩怨也不是一纸政令说翻篇就翻篇”等种种议论。社会分歧并没有消除,反而变得更隐秘、更深沉。
而当国家逐步推开干部新陈代谢、制度建设的大幕,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一座埋伏在地底的火山,什时候爆,不好说。外部还有冷战环境,内部保守与开明之间依然暗流涌动。傅作义等人的“归顺”固然可以被视为历史大智慧的表现,但要说洗净前尘,谁能彻底摆脱旧梦?
反观如今,遇到类似归顺、转型、身份再定位的问题,历史的“难题”似乎还在。傅作义“只做水利部长,不问军务大权”,其实是个人理性选择,也是政治家对大局的服从,可这种决定真的让所有人满意吗?而把这种模式推广下去,是否会影响对后继军事干部的激励呢?军界政界的分工与融合,还得后人慢慢消化。
说到底,给不给傅作义军衔,谁也不是吃亏占便宜那么简单。你要真觉得让这位“归顺大佬”荣归“上将堂”,那不是打从红军干起的老革命的脸?你要真觉得完全让他“出局”,说不好寒了归附者的心。表面上看,中央这做法真是面面俱到、体体面面,连傅作义自己都说“我不争名利”,听着特爽。可要我说,这事也别太往脸上贴金。啥叫“水到渠成”?有的纠结,是一直留在心里,谁也说不清的。不是每个问题一句“政治需要”就能堵住百家之口。
傅作义没军衔,是聪明人的选择,也是高层的无奈。不评军衔既是对革命资历的尊重,也是真正的利益算计。表面风平浪静,细想还是各有小算盘。不过这样做,未必永远有效,未来谁若只靠一次转身就想青云直上,恐怕也难。
你说,傅作义不授军衔,是对历史负责的智慧之举呢,还是一场现实中的权衡妥协?你觉得“革命熬资历”一定比后期立大功更该被肯定吗?要是换成你,能甘心像傅作义一样,放弃过往的辉煌和荣耀,从头再来当个“新兵蛋子”?欢迎留言,说说你心里真实的想法——到底荣耀重要,还是大局更重要?
高忆配资-股票配资线上-股票杠杆配资平台-配资门户首页地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